前言

  叔本华的哲学实在是太有魅力了,我感觉他成功找到了浪漫感与虚无感之间的平衡,而且他的哲学体系也相对简单易懂,并没有像某些哲学家那样因为 生造词汇而导致可读性奇差(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译者翻译的太好了)。而在读了尼采之后再去读叔本华又有一点其他的韵味,超人意志与虚无主义的碰撞。
参考书籍《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》 , 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,以及网络上搜罗来的各种资料。

叔本华——生命意志

禁欲主义 悲观主义 生命意志

  "魔鬼的笑声会在交欢后的瞬间响起""人生是一团欲望,当欲望的不到满足的时候便痛苦,当欲望的到满足时便无聊""人类所能犯下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换 取其他身外之物"

  这三句叔本华的经典三句名言,就正好对应着禁欲、悲观和生命意志。 叔本华受到佛教影响非常深,他也如同佛教里的理论一样试图剖析痛苦,并找出 解决方案。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有一个始于我们内在的一股原始理论——即”生命的意志“。 它超越我们的理性,逻辑与道德意识。虽然它鞭策我们前进,坚持奋斗,并让 我们发挥自身的优势,但它盲目愚蠢且十分顽固。 生命意志驱使我们最专注其中的就是——性。

  叔本华极其敬畏爱,他认为爱与生命意志里的根本要素高度相关,也就是所谓的人生大事:生儿育女。例如他写到: 爱情里的所有争吵与小题大做究竟意欲何为?这些 紧迫感,骚乱,痛苦与努力又是为了什么?因为爱情的终极目标远比人生命 的其他目标要更重要。 而爱之所以主导生活是因为下一代恰恰因其而生,同时也决定了未 来子孙后代的存在与特殊构成。同样这里面也存在着自欺欺人,因为我们最终陷入爱河的并不仅仅是能与我们融洽相处的人,而是源于“生命意志”认可的与之培养后 代的理想伴侣。叔本华把这样产生的孩子模糊定义为:均衡的孩子。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问题,有的人柔弱,有的人高大,有人矮小,有人理性, 有人冲动。倘若这种失衡在下一代延续的话,人类也会很快失衡,因此生命意志总将我们推向与之互补的人,以此抵消问题。可是这个均衡吸引的理论,会产生一个 悲剧,即那个适合与之共同孕育均衡后代的TA,几乎永远不会是最适合我们的人,因为生命意志的影响, 我们当时可能意识不到,事后不断争吵,痛苦。正如他 说:那些永远不会成为朋友的人会彼此结合,我们不用对此感到惊讶,除了性以外,爱在那些人身上,是那么的讨人厌,可鄙,甚至厌恶。因此,叔本华说:比起追 求我们的幸福,生命意志探寻它终极目的的能力,也许在高潮结束后的那一孤独恐怖的瞬间最能感知到。正如开头的 那句"魔鬼的笑声会在交欢后的瞬间响起" 。

否定生命意志的终极答案——“艺术”

  那么,怎么否定生命意志呢? 答案就是: 艺术。

  打破生命意志的关键正是艺术。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,这种意志就是一种盲目,无目的,永无止境的驱动力,“意志”是一种无所不在的,盲目的力量,驱动生命 走向生存和繁殖。人类以及所有生命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体现。意志是痛苦的根源,因为它总是渴望不满,伴随着无休止的欲望与冲突,而克服生命的意志所导致的痛苦 将人从意志的缠绕和现实的猛烈冲击中解脱出来的,便是所有艺术的目的。正如叔本华写到:艺术与哲学的任务就是举起一面镜子,以此映射出由生命意志造成的疯狂努力 与不满焦虑。艺术之所以能克服生命意志,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认知的层面,即意志的客体化,我们可以称之为观念,它引导人们从个体经验中抽离出来,进而体验到某种普遍性 ,正如他写到,通过艺术我们能够认识观念,而观念是物体的本质。当我们欣赏艺术时,我们是通过一种“纯粹意志”( pure will )来理解艺术的展示,在这种状态下 个体成为“无意志的纯粹认知主体”即观者可以直接体验到世界的表象,而不是仅仅被当做满足欲望的工具。它使得观者可以从一个更加客观的视角去观察世界,而艺术家通过 表现出世界上普通现象背后的本质来创作作品,这种本质是不受个人愿望和欲望所影响的。换句话说,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个体姿态性的变化,这时进行观察的就不再是 充满欲望的自己,而是一个撤销了人格的纯粹认识的主体,也叫“世界之眼”,在这个过程中,艺术能够引导观者从只存在一次的个体现象中抽离出来,转向永恒不变的普遍 本质,从而超脱意志对个体的影响,至少实在一时刻体验到不被意志所左右的状态。这也是为什么,性格再火爆的人听到某段旋律时也会不禁落泪。而在所有艺术呈现过程中 叔本华认为,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伟大的,因为音乐直接表达意志,它不象征或表示物体,而是沟通意志的节奏和感情。

  “每个人都被幽禁在自己的意识里”,叔本华认为人生本质是痛苦的,无意义的,我们发疯般的无休止的渴望找到真爱,然后很快我们被某个人所吸引,而TA又恰恰 好适合共同孕育后代,然后我们在与余下的日子里痛苦的与他们朝夕相处,以此来为我们的错误买单。而对于人性的错误认识,正如叔本华写到:与生俱来的错误只有一个 即我们生而为了快乐的理念,知道这个错误还存在,整个世界在我们看来,就永远充满矛盾,因为从大大小小的日常琐事中,我们总能体会到,世界从来都不以快乐为目的 运转。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下世界被划分为两个核心层面:作为表象的世界和作为意志的世界,这一划分深受康德现象与物自体区分影响,但叔本华赋予了他们独特的解释与 深度,作为表象的世界,是我们通过感官和知性所构建的,我们所感知的一切,包括物质世界,社会现象乃至精神层面,都是这一表象世界的组成部分,这一世界并非客观存在 的实体,而是我们主观体验和感知的产物,它依赖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,即我们如何感知和理解外部世界,时间和空间作为我们感知世界的框架,为表象世界提供了 存在的维度。

  虽然表象世界是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的唯一世界,但他并不是世界的本质,世界的本质也就是上文多次提到的,在于作为意志的世界,这一意志超越了表象世界 时间和空间的范畴,是一种内在的,无形的存在。与康德哲学中不同的很重要的一个点在于,康德认为,本质世界的物自体是不可知的,而叔本华认为却可以直观认识,即意志。 意志独立于我们感知之外的真实世界,是现象背后的真实力量,也是人一切行为的内在驱动力,在这里意志与智力是相互作用的,智力是让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周围世界的 能力。然而,智力最终是意志的工具,并且受到自身结构的限制,这意味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总是被自己的智力过滤和扭曲,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理解“作为意志的世界”的真实本质 ,所以“每个人都被幽禁在自己的意识里”。由于意志的本质是无休止的追求与渴望,个体因此体验到持续的欲望与痛苦,满足一个欲望只是暂时的,新的欲望随之而来 导致永恒的痛苦循环,这也正好再次印证了他的那句名言“人生是一团欲望,当欲望的不到满足的时候便痛苦,当欲望的到满足时便无聊”。

虽然叔本华的哲学体系具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,正如尼采认为,这种哲学已经是一种歇斯底里的虚无主义了。虚无主义是失去价值的人,禁欲主义是本能萎缩的人,。
但是他的哲学仍具有很大的启发性,在如今他的哲学依旧很值得去了解。